青岛培训 培训新闻 幼师为何成为狂魔?令人震惊!

幼师为何成为狂魔?令人震惊!

学习辅导 大连美通教育 2017-09-30 10:21:21 294浏览

相关标签: 学习辅导

在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李竹青,因为孩子不会算术题就对孩子加以施暴,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也记录下了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过程,家长的含泪数了一下,就在10月15日的下午四点左右,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这位老师就在一个女童的脸上狂扇了几十个耳光......

10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该校一90后无资格证书的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嚎啕不止。相反,颜艳红神情愉悦,乐在其中。事发后不久,该教师虐待班上幼儿全过程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网友声讨不断。  
据了解,此事发生在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学校。该校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上。

幼师为何成为狂魔? 儿童是社会的弱者,虐待儿童是挑战社会的底线。为什么非要拿那么小的孩子下手啊?看看幼儿园的那些“酷刑”:

【凌空狠摔】 2012年7月2日,广州市番禺区子惠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女教师许立欢拉起一女童的双手,将其凌空吊起,然后快速向后,将其重摔在地上。之后,该名老师又拉起孩子的双脚,原地360度翻转,致使孩子的头部撞到地面,至今昏迷不醒。
【用火钳烫】 2011年11月,陕西省旬阳县磨沟幼儿园园长、代课老师薛同侠,因小朋友不能完全背诵课文,便用火钳将孩子们的手烫伤。经调查发现,被烫伤的孩子达到10个,其中两人烫伤最为严重。
【胶布粘嘴】 2011年10月,浙江慈溪市潮塘幼儿园,5岁女孩因“很吵”,午睡前被老师用胶布粘住了嘴巴。
【用针头扎】 2009年10月,云南建水县一幼儿园老师只要孩子不听话,就用注射器针头扎。她带的37名三四岁的幼儿,有20人遭遇过其毒手,媒体曝光后,该老师被刑拘。

幼儿园是孩子迈向教育旅程的第一步,如果在这个时候,教育启蒙没打好底,那么对孩子步入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各方面影响。幼儿很脆弱,他们既有脆弱的身体,也有脆弱的心灵,怎么在保护身体和心灵这两部分,同时启蒙孩子思想,这才是根本。当前,学前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商品”,仅从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方面对幼师的从业行为进行约束是不够的,在财政投入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行业监管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如何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如何避免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的事件再次发生,成了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回避的责任。当然,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频发,从根本上看还是一些教师素质不高造成的。比如颜艳红就属于无证上岗。但 如果把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师都逼下去,又有多少人还在岗位上?利用现有法律和制度严惩幼儿园虐童行为,是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公立幼儿园严重不足,大部分孩子要到私立幼儿园来解决,政府不负担也就罢了,如果连监管都做不好的话,那就是严重的失职,因为面对屡屡出现的虐童事件,法律和监管不能再冷漠麻木地等下去了。教师,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师,应该是做过心理精神健康体检才能聘任任职的,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根据《教师法》第三七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或侮辱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则规定,幼儿园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案,可谓五花八门。每每这样的个案揭露,那触目惊心的场面总会引来舆论的一片哗然和愤怒指责,然后,是当事教师被处以从检查、停职反省到开除等惩罚,幼儿园、学校或教育机构赔偿、道歉以至于被取缔,事件便告一段落。如是反复,警示戒除的功效却不明显。人们愤怒地叩问,为何一些老师迷恋于殴打孩子?为何打人老师被处罚,对后来者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但现如今,不少老师缺乏起码的耐心,更不要说爱心了,他们一看到孩子不顺眼就恶语相加,学生要不听话就暴跳如雷,甚至饱以老拳。老师的爱心哪里去了,职业责任感哪里去了?

老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因为面向的是学生,是孩子,是人心,是灵魂的塑造,这就更需要老师有健全的人格、有教育的技巧和公民的素养。一个称职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懂得爱的艺术的老师,通常,他不会训斥而是鼓励,不是简单粗暴而是循循善诱,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交流,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拨动心弦,不止是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也许,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有耐心有爱心有良心,但基于法律约束和道德底线,老师即便成不了好老师,但决不能成为坏老师,起码应该不体罚、不羞辱、不伤害学生。

百年育人、始于幼学,惟愿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迎接他们的是阳光而非阴影。

“体罚”常常如阴影一般在教育界挥之不去,而动辄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老师扣上“师德败坏”的帽子加以谴责固然解恨,但问题似乎并非那么简单。一律给这些老师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也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不少辱骂、体罚学生的老师,平时在学校里恰恰都是“好”老师。阅读美国帕萃丝·埃文斯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著作《不要控制我》一书,让我对教师体罚学生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些平时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老师瞬间变得面目可憎,成了摧残学童的元凶呢?我们看到,无论是媒体披露的极端案件还是平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侵害学生行为,其当事老师大多在事后都非常自责和后悔:自己的初衷是为学生好,但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子情绪就失控。甚至有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辱骂和体罚学生,紧接着就是后悔、内疚。

《不要控制我》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为教师如何开展心理自助、加强情绪管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虽然该书并没有对教师侵害学生行为专门进行剖析,但运用其原理完全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运用埃文斯的观点,辱骂、体罚等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很可能是这些老师与相关学生开始接触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因为这些老师是通过“逆向”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的,尽管有的师生关系貌似还很亲密。

“逆向”的师生关系源于老师先入为主的假设和判断(幻觉),而无视学生个性特点等客观存在,这是导致控制行为的开端。由“逆向接触”开始,进而发展成为“逆向联系”,如果不加以纠正,“逆向联系”就会渐渐转向“压制性”的控制关系。有的老师正是扮演着这样的控制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负面评价、下定义,打击自信心而不考虑对方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是这类老师基本的行为特征。他们貌似很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他们忽视甚至完全忽略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内心需求、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成长背景等真实情况,按照自己所期望的、虚构的人物特征,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本人。

“小学生懂什么自尊心”、“一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些对学生的认知幻觉和评价方式在一些老师(包括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用评论代替观察,然后给学生贴上负面的标签,不懂得通过有效的沟通去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与之建立“正向”的联系。

埃文斯告诉我们,与成人不同,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都是很神圣的,他们很容易接受父母、老师的判断而放弃自我。不过,即使学生屈于压力或为了得到老师的宠爱而放弃自我,去迎合老师,避免了遭受辱骂和体罚的结局,但其后果仍然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和自我人格的主动分裂——这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伤害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

情绪失控不是我们辱骂和体罚学生的理由,愿望和初衷再好也不是我们伤害学生的借口。《不要控制我》这本书把我们带入到人际关系中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告诉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控制者,也不要成为被控制者,远离暴力,让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毫无疑问,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帮助教师管理好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成长。

继续浏览有关学习辅导的文章

个性定制课程

优惠课程

优质教育机构

根据需求定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