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踏上职场,不少大学毕业生却发现自己的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持平,甚至比农民工更低,晚报推出该报道后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记者采访发现,在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两者实际上存在着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在这种形势下,白领也好,蓝领也罢,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取长补短方为上策。
“不存在可比性”
记者近日从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处于忙碌的实习阶段,已经落实工作的很少,“签订就业协议的高峰期要到5月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待遇确实不高,实习期每月1000多元。”前天,嘉职院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
说起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比不上农民工这一现象,高校、企业的部分人士认为,大学生和农民工不存在可比性。
嘉兴学院学生处的薛峰认为,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知识过于专业化,毕业后接触社会,需要继续扮演学生的角色,学习工作技能,提高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熟悉所在岗位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知识等,处在这个阶段,工资不高是正常现象。“重点要看他们的后期发展,大学生在基层做几年,上升空间要大得多。” 他说,嘉兴学院正在对该校毕业半年和3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访问,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状况。
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的人事经理熊先生也认为“两者缺乏可比性”——普通工人工作量大,工时长,收入高;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工作创造的价值比较有限,他们重在积累经验,起薪不高是正常的,“大学生的职位、薪资提升速度比普工快,平均5年就可能翻两三番。”
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
农民工工资水平高于大学毕业生,这也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从我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全市人力资源情况的阶段性分析报告来看,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正在不断加大,操作工缺口一直较大。劳动力成本日渐上升,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传统利润增长模式将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专业人士介绍,目前我市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全市GDP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17,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数低0.08,这就表明GDP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逐渐减弱,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我市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支撑点,新型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才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足,只有把依靠劳动力数量增长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缓解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
学历和技能都重要
揣着大学文凭上人才市场找工作,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掌握一技之长唯独缺少大学文凭,理想的工作也可能因此错过。“要么上了很多年学没经验,要么有丰富经验但学历低。”天通浙江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阎小姐概括了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大类求职者的特点。
“谁说学历不重要?”在前几天市人力资源中心的招聘会上,河南青年胡先生发出感慨。他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还不到30岁,这几天的求职经历令他感到郁闷,因为学历成了就业最大的瓶颈,“我高中毕业,在广东佛山一家企业干了很多年,精通光纤技术,以为凭丰富的经验,工作一定好找,但好的企业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我就卡在这一关上……”
不断学习总有机会
记者从不少公司了解到,干得好的一线员工也有不错的发展前途。阎小姐告诉记者,不管是哪一类员工,只要自己努力,都有上升空间,公司也会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就算是最普通的一线操作工,如果踏实好学,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也能得到去外地培训的机会,还有机会升做班长、车间主任。”
熊先生所在的公司招硕士研究生搞技术研发,开出的月薪为五六千元。他认为,不同层次的求职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基层做起,切忌浮躁。”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该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多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薛峰告诉记者。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学校想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但一些学生不太重视,部分父母过于爱护孩子,也让大学生缺失了提早接触社会、锻炼自身的机会。